您好,欢迎访问天博·(中国)|官方网站-TB SPORTS!

优质环保原料

更环保更安全

施工保障

流程严谨、匠心工艺

使用年限

高出平均寿命30%

全国咨询热线

0635-6066588

行业新闻
您的位置: 天博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地址:广东省 天博·(中国)|官方网站-TB SPORTS

咨询热线:

0635-6066588

13906353055

天博体育登录入口纪实文学~广远新村的难忘岁月

发布时间:2024-01-26 03:49:07人气:

  天博体育登录入口纪实文学~广远新村的难忘岁月上世纪的五十年代末,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上,掀起了一股的浪潮,全国都在大干快上,意欲15年内超过英国。上海更不例外,走在全国建设的前列,为支援上海的基础建设,全国各地的建设大军,从各个方向云集上海。 我们的父辈就是在那个火红的年代,来到了上海,来建设上海。我们也跟随父母来到了上海,来到了楊浦区,来到了广远新村!

  据后来考证广远新村之所以叫广远新村,乃是因为这个新村主要由上海远洋渔业公司和上海广播器材厂巜即現在的新华无线电厂》联合集资而建,故取名巜广远新村》也算名实相符! 我们跟着父母来到了广远新村,和那些后来出生在广远新村的弟弟妹妹们,一起在广远新村度过了虽不富裕但却充满了邻里之情的快乐时光!

  在60年前能夠住在广远新村新建的楼房里是非常令人羡慕的。当时在广远新村的中心居然建有一个标准的灯光篮球场,里面经常进行几个厂的篮球比赛。这个灯光篮球场在60年后的今天即使是昂贵的高档住宅小区也不一定会有! 在这个篮球场里有时还会放电影,供新村的居民免费观看,一部巜林则徐》的电影至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

  我们居住的广远新村43号和48号,原来是按照职工宿舍的格局设计的,每层23间房屋,共三层,小房间朝北,大房间朝南,一条长廊将南北分开,长廊中间没有任何隔断。23户人家在一个平面生活起居热闹非凡,每当做饭的时候,公用厨房间里洗菜,淘米,炒菜的声音此起彼伏,锅碗瓢盆交响曲的快乐乐章在整个楼道里奏响!公用厨房里飘出的饭菜香味使我们本就缺少食物的肚子更加饥腸轱辘。 闻着饭菜的香味,小孩子们你家进,他家出,你家的饼好吃就拿一块,他家饺子包的好也尝几个,一片其乐融融好不高兴!

  到了晚上每个楼层的三盏路灯一齐打开,整个楼道一片灯火通明,除了寒冷的冬天每家每户的房门基本是不关的。大人们都各家各户互相串门聊天,小孩们也是在楼道里乱跑,东家进,西家出兴奋异常。 当年我们43号三楼一共就三家有无线电收音机,每逢有体育比赛的实况转播,小伙伴就聚集在有收音机人家的门口一起聆听广播。 有时我们小伙伴也会围聚在一起听见多识广的大人讲故事,有趣的故事时常使我们开怀大笑! 那时我们的作业量不多,每天晚上快速的做完作业后,大家就聚在一起玩耍,我家的方桌旁经常聚滿了小伙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聊的没完,往往要大人几次催促才恋恋不舍的散开。43号,48号房屋的简陋反倒给我们提供了玩乐的场所和开心的舞台。

  我们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夏天的傍晚,当时不但没有空调,电风扇也几乎见不到,夏天户外乘凉就是我们最好的消暑方法。夏天每当太阳下山,43号,48号的大人小孩就会搬着凉床,拿着躺椅,拎着凉席,喜欢喝茶的人拿着茶壶,大家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有的下棋,有的聊天,有的看书看报,享受着夏夜的清凉。小伙伴们则不时的在人堆里东跑西窜,一刻也不安宁,不时的引来大人们的笑骂。而几个梦想将来当将军的小伙伴则端坐在小方桌前,六人一组,4人捉对厮杀,2人为公证人,军旗的四国大战激战正酣。有时小伙伴们也会端坐在年长几岁的贾政文大哥面前,听他绘声绘色的讲故事,精彩的故事使大家听得目不转睛。有时小伙伴也会围在大哥朱德昌的周围天博体育官网,一边听他讲解最新的科技知识,一边仰望宁静的夜空,寻找北斗星的位置,面对浩瀚的宇宙发出无穷的暇想……而我有时仗着多看了几本书,不知深浅的和德昌大哥辩论,现在想来好玩的很! 夜渐渐的深了,在大人们的多次催促下我们才依依不舍的回家。

  我们的童年恰逢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我们除了能勉强吃饱外,并没多少零食可吃, 我们的玩具更没多少,而且大都是我们自已动手制作的。 滚铁环,翻刮片,打弹子,弹皮弓是我们男生玩具的标配,偶尔有一把能打火药纸的枪也是自己锯块木板做成的。一次我和小毛(罗秋生)德昌,在我家用弹皮弓配纸制的,以家俱为掩体互相对射,不慎打碎了一个花瓶,心里紧张了半天。 当时我们男生还喜欢滚铁环,我背着书包滚着铁环,哼着儿歌,快乐的向学校走去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而女孩子们一张桌子,一个小沙布包也能高兴的玩上半天。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放学后女孩子们在大门前欢快的跳橡皮筋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当时的广远新村周围还有许多农田,小伙伴们有时会在农田里打麻雀,有一天小毛,王平几个小伙伴在军一小学分部边上的农田里打麻雀,我跟在后面观看,不小心踩踏了农田,结果班主任陈英老师取消了我的入队资格,令我懊悔不已! 有时我们会结伴去游泳,小学分部的水塘里,白洋淀游泳场,虬江桥的浅水旁都留下过我们的身影。 我们的童年,我们一起在广远新村度过的童年,虽然早已成为了悠远的回忆,但是这个回忆却永远使我回味无穷! 我回忆我们度过的无忧岁月, 我回忆我们之间真诚的友谊, 我回忆我们一起玩过的游戏, 我回忆我们童年所经历的一切!

  转眼7年的时间一晃而过,童年的岁月在既略显困苦,又快乐无忧的生话中悄悄的溜走了。我们第一批随父母来到广远新村的孩子,小学已经毕业,或即将毕业,年长几岁的哥哥姐姐们,已考进了高中或中专技校。 这一年国家经过两三年的休养生息,已经彻底从三年自然灾害的困境中走了出来,经济形势有了明显 的好转,人们不再为吃饭发愁,父母们脸上的笑容也渐渐的多了起来。 而我们也告别了童年,跨进了自己的少年时代! 这一年时间定格在1965年。

  1965年是前最平静,生活最稳定的一年,我们广远新村的小伙伴们都在自己固有的生活轨迹中,不紧不慢的生活着,大家恬静而又快乐!这期间自己经历的两件小事倒也记忆犹新!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吃完早饭后就到43号东面去玩,到了东面只看见杨浦车站边门前人声鼎沸,许多人围在门前。我怀着好奇也赶紧跑了过去, 只见大门内外大多数是年纪和我相仿或者稍大一些的少年,车站门内的空地上有几十上百头牛站在那儿,这些牛颜色各异,神态不同,有的牛嗷嗷直叫,被几个工人驱赶着不让乱跑,一下子出现这么多头牛,情景也真是壮观! 不一会看见有人三三两两的牵着一头牛或两头牛往外走,我上前一问才知道,这些牛是从外地运来转运的,因车站内没有草料,所以要雇人牵牛去吃草,一头牛放一天6毛钱,半天3毛钱。 我一想这挺好,牵头牛去转半天,还能挣3角钱,于是就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绳子,也不用办任何手续就牵走了一头牛,转眼一看贾正文大哥也牵了两头牛从车站出来。车站门口还有好几个43号,48号的小伙伴进去准备牵牛去放。 我牵着牛沿着图们路向有青草的地方走去,一路上大人小孩都向我投来好奇的眼光,我故作自然的牵着牛慢慢的走。其实我从小在城市长大,并没接触过什么牛,马,手里握着牵牛的绳子,心里却忐忑不安,既怕牛逃跑,又怕牛踢着自己。想想有些后悔牵这头牛了!但后悔也没什么用了,只能硬着头皮笨拙的牵着牛向有草的路边走去。看见路边有青草,就停下来让牛啃几口,幸好当时延吉路,敦化路,靖宇路一带还有不少农田,牛还能吃到草。我牵着牛走走停停一直走到了敦化路松花江路附近,方将这头牛勉强喂饱了。天气虽然不热我却紧张的滿头是汗。 回到车站已是中午时分了,将牛交给工作人员,收到了3毛钱酬劳,这也是我人生的第一笔劳动收入!

  60年代初中苏交恶导致中国石油短缺,大街上行驶的公交车辆因没有汽油,只能背一个充满了沼气的大气包,代替汽油作为能源。当时的61路公共汽车,在图们路终点站就有一个沼气充气管。 不知什么原因,在广远新村43号,48号东面中间垃圾桶的边上,居然也有一根沼气管立在那里,而且还没有封口! 一天傍晚我和小毛(罗秋生),王平,贾增禄等几个小伙伴在东头玩耍,看见德昌哥也笃悠悠的走过来,径直向沼气管走去,我们几个人赶紧好奇的跟上去,围住德昌。只见德昌从口袋掏出火柴,滋一下打着了火,轻轻的在沼气管口一划,呯的一声,立刻把沼气点着了,正在我们面面相觑的时候,德昌又从口袋掏出一个山芋,在沼气口用火烘起来,我们一下子目瞪口呆。德昌一边转动着山芋,一边给我们讲解沼气的知识,我们哪里听得进什么沼气知识,面对着诱人的山芋香味,垂涎欲滴,恨不得马上吃一口!

  当时的街道领导和居委会干部很重视对青少年的文化教育,为我们43号和48号设立了一个微型图书馆,使我们的小伙伴有了一个阅读课外书的场所。 图书馆设立在43号一楼朝北的小房间里,除了几排书架,还有两排学生坐的课桌椅。书架上有各种各样的中长篇小说,还有一些连环画。 第一任馆长是一位头发稍有些花白,比我们父母年岁稍大一些的阿姨,她的面容我至今能清楚的回忆起来,我不是画家,不然可以将她的面容清晰的画出来! 第二任馆长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春生弟的妈妈,当时43号48号两座楼里做母亲的有文化的很少,春生妈妈有文化也许真是绍兴人杰地灵的山水哺育出来的! 有时春生妈妈有事离开,春生的哥哥煜生也会来图书馆帮忙照看一会。 当时小图书馆里,在室内看书基本上不用付钱,如果把书借回家,很厚的长篇小说是5分钱借一个星期,稍微薄的一些书是2分钱借一个星期,看连环画是1分钱两本。 这个小图书馆给小伙伴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伴随我们度过了好几个酷暑严寒的课余时间! 我至今清楚的记得,《东风化雨》巜烈火金刚》巜吕梁英雄传》《上海的早晨》《镜花缘》巜西游记》以及当时风糜全国的苏联长篇小说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都是在这个小图书馆借阅的,唯一遗憾的是当时小图书馆里外国的经典名著几乎没有。 为了看书我还曾经把一瓶豆油,一瓶酱油打翻了。 一天母亲让我去买油,我拎着篮子拷了一斤豆油,一斤酱油。回家时我想时间还早,不如到小图书馆去看看,我拎着篮子就到43号一楼去了,没想到图书馆门口因维修地坪,地面高低不平,灯光又暗,我一脚踏空摔了一跤,人虽没摔伤,油却洒了大半。回家后被母亲骂了一顿,书也没看成! 我一生中去过很多图书馆,有的图书馆去过很多次,的图书馆都渐渐的淡忘了,唯独这个小图书馆我一直记在心里,在这个小图书馆门前摔的一跤更是记忆犹新!

  一年的时光转瞬即逝,不经意间日历翻到了1966年5月16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日子,从这一天起神州大地将陷入整整十年的动荡!文化大开始了。 其时我们第一批随父母来到广远新村的小伙伴们有很大一部分已经进了中学,也有很多小伙伴们小学即将毕业,摆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条平静而又充满阳光的求学之路,我们面前一片坦途,美好的未来在向我们招手! 然而这一切因为文化大的到来而嘎然而止。 果然当文化大的风暴裏挾祖国的一切时,宁静的校园也不安分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已不能维持,我们仅勉强的读完了初一,还有很多小伙伴小学尚没毕业就都离开了学校,回到了广远新村。中断了我们的求学之路,开始了近三年的失学失业生涯。

  当时因为无线电收音机还是一件近似于奢侈品的东西,为了能收听广播电台的节目,小伙伴们有的开始学装矿石收音机,进而升级到装半导体收音机 在我的印像中,广远新村第一个装半导体收音机的是春生的哥哥煜生,一开始我在装半导体收音机时碰到问题就去请教煜生哥。 后来在我的带动下,姜亚新,曹建昌也开始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记忆中贾增禄也曾动手装过。 当时我们为了能买到便宜的半导体零件,就经常要到杨树浦路松潘路的可乐无线电行,或者是南京路的中央商场,抑或是福州路的青少年无线电商店,为了能省下可怜的一点钱,不管到哪,我们都是步行来回,哪怕是酷暑严寒都不例外,因为我们实在没有钱乘车,好在当时年少,小伙伴结伴而行,也没觉得多苦。小毛,王平,刘治新等小伙伴虽然不装半导体,也经常陪我们去买零件,少年时珍贵的友谊至今令人难忘! 装半导体收音机,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在那没有书读的日子里,这项爱好多少也填补了我们空白兼空虚的心灵,在失学的日子里,少年的无奈和徬徨非亲历者不能体会! 这装半导体的爱好也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多少年后在工作岗位上都能显现出来,几个不装半导体的小伙伴们,因为经常陪我们去淘零件,所有在无线电和半导体知识方面也超过一般人。

  有一天因为要去南京路中央商场淘一个半导体零件,我就找到了小毛(罗秋生,下同)请他陪我一起去。 中午我们吃完午饭就出发了,当时到南京路中央商场,一个人来回车钱要4毛钱左右,两个人就要8毛钱,这8毛钱对我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我们当然拿不出,怎么办?老样子,只有步行来回了。 我和小毛一路走,一路说笑,渴了就拧开路边人家的自来水笼头,喝几口自来水,看见有人拉着板车上桥还帮助他推上桥顶。我们边走边看街上的各种景像,倒也不觉得累和枯燥。 我们在中央商场花了好一会时间,终于淘到了自己需要的半导体零件。想到可以继续安装半导体收音机了,就忘记了一路上的劳累,高兴的往家走,这时我们的口袋里也就只剩下一毛几分钱,自然还是步行回家。 回来时走过四川北路桥,在邮电大楼附近,看到一间小饭店,饭店的玻璃橱窗上亮着耀眼的霓虹灯,两个‘’鸡粥‘’大字分外显眼,底下四个小字‘’每碗5分‘’同时映入眼帘,一种新粥的香味也扑鼻而来。我们不由停住了脚步,往店里张望。只见店里坐滿了顾客,我们一看也有点馋了,再说是5分钱一碗,剩下的钱也夠每人买一碗。 狠狠心我们跨进店门,叫了两碗鸡粥,一人一碗有滋有味的吃起来。什么是鸡粥?原来是用鸡汤熬制的,味道很鲜美,我们还从来没吃过这么美味的鸡粥! …… 几十年过去了,在生活中我吃过无数次各种各样的粥,这些粥的名称各异,味道也各有特色,但是慢慢的也都淡忘了,唯独吃这碗鸡粥的经过,和这碗粥的鲜美滋味至今没忘!

  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我们广远新村所处的地区,实际上是上海市的欠发达地区,和中国版图相反,在中国版图上越往东经济越发达,而在上海版图上越往东越不繁华。我们广远新村就是处在上海市区东部的边缘,当时在广远新村的周围农田随处可见。 鉴于此,上海市牛奶公司相中了广远新村附近的地方,在图们路和控江路的交界处,控江路以南,设立了一个牧草收购点,面向附近居民收购给奶牛吃的青草。 广远新村48号的张洪洛家,就是我们广远新村的割草大户! 他们家每天送到收购站的青草都有满满的两大劳动车(一种两个轮子用人力拖动的板车)。 为了能给家里增添一些微薄的收入,我和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们也加入了这个割草的大军。没有拖草的车子,我们去废品公司花几毛线买几个报废的弹子盘(轴承),再找几块废旧的木板,自己动手装一辆用绳子拉的小板车,买一把镰刀,拿一块擦汗的毛巾,几个小伙伴就结伴出发了。 为了躲避夏天炎热的骄阳,我们在阳光熹微的清晨就出发了。 广远新村周围虽说农田随处可见,但要能找到成片的草地也非易事。为了能较快的多割一些草,近之松花江路的田边,虬江桥的河畔,佳木斯路两旁的小块农田里,远到共青苗圃的树林中,江湾机场的空地上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我们都没干过农活,割草也是第一次,镰刀拿在手里也显得很不服贴,尽管这样我们还是努力的割着,汗水顺着脸颊往下趟也顾不得擦一下。 中午我们拖着小板车,装着割来的青草,顶着夏日的烈焰 ,虽然又累又热,但是因为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大家一路说笑倒也不覚的多苦! 牧草一开始是100斤7毛钱,后来牛奶公司一看交草的人多,又调整为100斤6毛钱 ,我们割来的草虽然挣不了几毛钱,但是想到在没有书读的日子里,能夠用自己的汗水挣一点点钱,交给家里也算尽了一点微薄之力!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每当想到我们在求学的年纪,没有书读,迫不得已去割草卖,心里总有一种苦涩的感觉。

  我们一群小伙伴们在广远新村度过了虽然贫穷却又无忧而快乐的童年,度过了我们充满情趣的少年,然而在青少年时期赶上十年的开始年代。失去了读书求学的机会,浪费了宝贵的两年青春岁月,在这两年中,我们或装半导体收音机,或闲逛,或割草,或无所事事的望着天空发呆,或一群人聚在一起瞎聊,面对不可预料的前途,心中充满了惆怅。少年的无奈和徬徨非言语能夠表达!

  刹那间日历翻到了1969年,在上山下乡的历史浪潮中,我们一群初中68届(以后的69届也是如此)的小伙伴们终于结束了无奈和徬徨的日子,学校向我们发出了上山下乡的通知,祖国给我们的去向是全部到农村去,上海一个不留! 1969年3月1日,满载上海知青的第一部专列在彭浦车站拉响了启动的汽笛,上海知青上山下乡的序幕就此拉开! 我们广运新村应届的小伙伴们有的去了黑龙江兵团,有的去了江西插队,有的去了安徽插队,有的去了云南。 笔者和刘治新,戚正标三人则在1969年4月30日乘同一列车去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这一去就是10年!

  10年后 1979年,十年结束后的第三年,在祖国建设四化的火红年代里,上山下乡的知青都返回了故乡,返回了上海。 我们也返回了上海, 返回了魂牵梦绕的广远新村!

  注:广远新村位于上海市楊浦区图们路以西,控江路以南,内江路以东的地块上,上海理工大学,水产大学在它的东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